特大暴雨灾害暴露城市电网系统性隐患,地下配电设施大规模瘫痪导致数百小区断电。灾后政策强制升级电力防洪标准,但老旧城区改造仍面临空间与成本制约,需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破解难题。

特大暴雨灾害暴露城市电网系统性隐患,地下配电设施大规模瘫痪导致数百小区断电。
灾后政策强制升级电力防洪标准,但老旧城区改造仍面临空间与成本制约,需通过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破解难题。
灾情暴露的电网系统性缺陷
2021年郑州暴雨期间,全市473个小区配电设施严重受损,
其中铁道家园等31个小区因地下配电房完全淹没导致长期停电。
灾害调查显示,主城区38个排涝分区仅1个达标,京广快速路隧道排水能力仅为设计标准的1/3。
典型如中亨都市花园小区,其18号楼等小高层地下配电房进水后,
抢修耗时长达5个月,暴露出"设备选址-排水能力-应急响应"的全链条脆弱性。
政策响应与技术升级路径
灾后河南省紧急出台《关于加强城市电力设施建设管理的通知》,
明确"新建配电房不得设于负一层以下,3年内完成既有设施防涝改造"的硬性要求。
郑州实施配网灾后重建1124项工程,创新采用"零点工程"昼夜施工,
完成385处地铁防汛挡板加装及2000套地下水位监测装置部署。
技术层面重点推进:
(1)地上变电站改造,防洪标准从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;
(2)电缆沟防水密封技术升级;3)配电房双回路电源配置。
城市更新中的改造困境
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空间与资金双重制约。
以郑州为例,地下配电设施迁移需平均增加地面建筑面积8-12㎡/小区,而部分建成区容积率已触上限。
2021-2025年河南虽投入35亿元用于排水改造,
但仅电力设施防涝加固单项成本就使项目回报周期延长18个月。
现行《城市更新行动意见》要求"不搞形象工程",更需精准平衡改造成本与民生需求。
长效治理机制构建
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"生命线工程"理念,郑州试点将电力管网纳入城市CIM平台实时监测。
2025年《河南省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》进一步明确:
至2027年完成1200公里雨水管网改造,同步实施"海绵街道+地下蓄水模块"的复合防涝体系。
代表委员建议通过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,建立地下管廊有偿使用制度,为系统化改造提供可持续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