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场馆改造中,
新型电缆技术的应用成为保障赛事电力安全、推动绿色办赛的核心支撑。
从超高压输电通道到场馆末端配电系统,
一系列创新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供电可靠性,更融入了环保、智能等前沿理念,
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重大赛事保障中的技术协同优势。
超高压输电:构建大容量电力通道
为满足赛事期间高负荷用电需求,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输电通道启动升级工程。
通过“原位重建”技术,单回线路最大载流量提升至4000安培以上,
输送容量较改造前增长40%,相当于为湾区新增一条“电力高速公路”。
工程中采用的超高压电缆采用高导电率合金导体,结合纳米复合绝缘技术,
耐温等级达120℃,可长期稳定运行于高温、高湿等极端环境。
同时,非开挖顶管敷设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赛事区域自然地形的破坏,实现“隐形”电力传输。
场馆配电:双回路+阻燃设计筑牢安全防线
针对场馆高可靠性用电需求,多地供电部门实施双回路电源升级工程。
核心场馆采用“两供一备”模式,由不同变电站分别供电,
当主供线路故障时,备用线路可在毫秒级自动切换,确保赛事期间零停电。
在电缆选型上,场馆普遍应用B1级阻燃电缆,
其燃烧时离火自熄、低烟无卤特性,可有效遏制火势蔓延,
烟雾释放量较传统电缆降低85%,为人员疏散争取宝贵时间。
新能源融合:光伏+储能电缆驱动绿色转型
新能源电缆的应用成为场馆绿色办赛的亮点。
场馆周边充电桩采用轻量化高功率电缆,支持超充模式,充电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40%。
同时,屋顶光伏系统通过耐紫外线电缆连接,该电缆采用高耐候性绝缘材料,
可在-40℃至90℃环境下稳定运行25年以上,年发电量满足场馆10%的用电需求。
储能系统电缆采用铜铝复合导体,兼顾导电性与经济性,
其快速响应特性可平滑新能源发电波动,确保赛事供电稳定。
智能巡检:物联技术实现全周期管理
为提升运维效率,智能巡检系统覆盖赛事输配电线路。
通过电鸿物联技术,无人机、氢动力巡检设备及智能机器狗对线路进行全天候监测。
例如,在山地赛道沿线,智能设备搭载红外热成像仪,
实时监测电缆接头温度,异常数据通过5G网络同步至智慧平台,实现故障秒级定位。
同时,电缆本体嵌入电子标识,记录生产、敷设、运维全流程数据,为后续维护提供精准依据。
湾区标准协同:推动区域规则深度融合
此次改造中,湾区标准在电缆领域发挥重要协同作用。
例如,《体育场馆智能配电系统接口规范》推动粤港澳三地设备互认,
场馆配电设备可与不同地区监控系统无缝对接,调试时间缩短40%。
此外,湾区标准《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范》指导场馆选用复合型保温隔热材料,
其导热系数较传统材料降低30%,年节能率达15%,实现“旧馆新用”与低碳目标的统一。
结语
从超高压输电到场馆末端配电,从新能源融合到智能巡检,
十五运会场馆改造中的新型电缆技术,不仅构建了“安全、绿色、智能”的电力保障体系,
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协同、技术融合的生动实践。
随着“双碳”目标的推进,这些创新解决方案将为全球大型赛事提供可复制的“湾区方案”,
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