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3日,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发布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,中国多项突破上榜。这些成就的落地与运转,离不开电力电缆这一"能源血管"的支撑。从跨区域调水到AI算力枢纽,从智能装备到清洁能源网络,特种电缆技术的创新升级,正为全球工程科技发展筑牢坚实的电力传输根基。

10月13日,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,
在上海发布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,中国多项突破上榜。
这些成就的落地与运转,离不开电力电缆这一"能源血管"的支撑。
从跨区域调水到AI算力枢纽,从智能装备到清洁能源网络,
特种电缆技术的创新升级,正为全球工程科技发展筑牢坚实的电力传输根基。
南水北调中线工程:耐候电缆保障输水动力
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为跨世纪水利枢纽,
其泵站集群、智能监控系统需稳定电力保障。
中国研发的高耐腐耐寒电缆,
在零下20℃的汉江源头与干燥多沙的华北沿线表现出色,
通过特殊聚乙烯绝缘层和铠装结构,实现连续5年零故障运行,
稳定的电力传输是保障泵站等设备正常运行,从而实现规定输水能力的基础。
DeepSeek大模型:耐火电缆守护算力中枢
支撑DeepSeek开源大模型的超算中心,因采用高密度机柜布局,
对电缆安全性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。
为满足这一需求,国内企业积极投入研发,成功开发出低烟无卤耐火电缆。
该电缆在极端高温环境下仍能持续稳定供电,且不会释放有毒气体。
配合超算中心配备的智能温度监测系统,
二者共同为超算中心每秒庞大的算力运算构建起安全可靠的“防火防爆”电力通道,
有力保障了超算中心的稳定运行。
人形机器人技术:柔性电缆赋能关节运动
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与传感系统,依赖直径仅2毫米的微型柔性电缆。
该电缆采用镀银铜芯和聚酰亚胺护套,可实现百万次弯曲疲劳寿命,
传输精度达0.1毫秒级,为机器人完成精密装配、
医疗辅助等任务提供稳定的信号与电力传输保障。
特高压输电工程:超导电缆突破容量瓶颈
在虽未入选特定评选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±1100千伏特高压工程中,
超导电缆技术开展了极具前瞻性的探索应用。
该工程中部分段落尝试运用超导电缆,
通过将铋系高温超导带材与液氮冷却系统相结合,
在降低电缆损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这一创新举措为西电东送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,
有助于打造更加高效低碳的能源传输通道,
对我国能源跨区域调配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
由此可见,电力电缆作为全球工程成就背后的关键力量,
正以不断创新的技术和卓越的性能,
持续推动着各类重大工程的进步与发展,未来也必将在更多领域绽放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