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牛电缆集团
地震中的电力系统短板-电缆行业洞察
来源: | 作者:工牛电缆 | 发布时间: 15天前 | 1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2023年12月18日深夜,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.2级地震,造成电力设施严重受损。数据显示,震区83%的电缆故障集中于接头部位,暴露出西部电网抗灾能力的薄弱环节。这场灾难既是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压力测试,更为韧性电网建设提供了实证样本。


2023年12月18日深夜,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.2级地震,造成电力设施严重受损。

数据显示,震区83%的电缆故障集中于接头部位,暴露出西部电网抗灾能力的薄弱环节。

这场灾难既是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压力测试,更为韧性电网建设提供了实证样本。

地震冲击下的电网脆弱性解剖

当积石山县地震波穿透地层时,电缆接头成为首当其冲的断裂点。

这些连接部位因机械强度不足、防水密封性差等固有缺陷,在剧烈地质运动中率先失效。国

网抢修报告显示,507人应急队伍处理的故障中,接头脱落、绝缘击穿等典型问题占比超八成。

这种现象与2024年白银地震演练中模拟的"电缆接头爆裂"场景高度吻合,

验证了接头是电力传输链中最脆弱的"阿喀琉斯之踵"。

应急响应中的韧性重构实践

灾害发生后22小时内,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通过三级联动机制完成全县复电。

这一奇迹背后是"先保民生再修复"的韧性策略:

11辆发电车优先保障医疗机构和安置点,临时线路绕过受损主干网构建微电网。

同年"祁连砺锋·2025"演练进一步优化该模式,700余人跨区域团队通过模块化抢修、

无人机勘测等技术,将传统72小时黄金救援期压缩至36小时。

实战证明,柔性电力调度比单纯强化硬件更有效。

技术迭代驱动结构抗灾升级

国家地震预警工程的建成标志着防灾能力质的飞跃。

该系统通过1.5万个观测站点实现秒级预警,为电网争取了关键的15-30秒应急窗口。

与此同时,2024年黄河流域联合演练中测试的"自愈式电缆接头"技术,

采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,可使接头在地震波通过后自动恢复连接,理论上能将接头故障率降低40%。

这种"预警+自修复"的技术组合,正成为西部电网升级的新范式。

从灾后应对到韧性规划的制度跨越

积石山地震后,甘肃省将电网韧性写入"巨灾防范工程"战略,

通过"科技护闽""数字韧性城"等专项提升基础设施鲁棒性。

2025年开展的"祁连砺锋"演练首次引入"断网断电"极端场景,

要求救援队伍在无外部支持条件下48小时内重建局部电网。

这种以极限压力测试倒逼规划优化的思路,

标志着西部电力应急管理从被动抢险向主动防御的系统转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