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牛电缆集团
GB/T 22577—2025标准落地:填补国际空白,开启核电电缆安全新纪元!-电缆行业洞察
来源: | 作者:工牛电缆 | 发布时间: 6天前 | 1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核电站安全级电缆作为核能系统“神经脉络”,其技术标准直接关乎核设施安全运行。2025年8月29日,由我国主导制定的GB/T 22577—2025《核电站用1E级电缆通用要求》国家标准正式发布,将于2026年3月1日全面实施。该标准首次系统性整合三代、四代核电技术需求,在材料耐久性、环境适应性及安全验证体系等领域实现国际技术突破,填补了全球核电电缆领域标准化空白。

核电站安全级电缆作为核能系统“神经脉络”,其技术标准直接关乎核设施安全运行。

2025年8月29日,

由我国主导制定的GB/T 22577—2025《核电站用1E级电缆通用要求》国家标准正式发布,

将于2026年3月1日全面实施。

该标准首次系统性整合三代、四代核电技术需求,在材料耐久性、

环境适应性及安全验证体系等领域实现国际技术突破,

填补了全球核电电缆领域标准化空白。

技术迭代催生标准革新

随着华龙一号、高温气冷堆等三代、四代核电技术规模化应用,

原有GB/T 22577—2008标准已难以满足新型反应堆对电缆寿命、抗辐射及极端工况适应性的要求。

例如,四代快堆需电缆在60年设计寿命内承受更高剂量辐照,

而高温气冷堆则要求材料在300℃环境下保持绝缘性能。

新版标准针对性增设β射线辐照试验、射流冲击试验及设计扩展工况验证试验,

将辐照总剂量上限提升至250kGy,并首次引入DBE(设计基准事故)浸没试验,

模拟事故后电缆在腐蚀性液体中的持续运行能力。

中国方案引领国际规范

区别于IEEE 383等国际标准,GB/T 22577—2025创新建立“1E级鉴定试验”体系,

整合热老化、机械冲击、化学腐蚀等12类复合试验场景。

以K1类安全壳内电缆为例,

标准要求其通过15×10⁵Gy辐照后仍需保持绝缘电阻≥500MΩ,

较国际同类标准提升40%。

此外,标准首次将光缆纳入1E级认证范畴,

规定其衰减系数在事故后不得超过0.2dB/km,为数字化核电站提供可靠通信保障。

产业链协同突破技术壁垒

标准制定过程中,国内电缆集团联合中核工程、相关设计院等单位,

攻克了低烟无卤阻燃材料在长期辐照下的稳定性难题。

通过引入纳米级氢氧化铝阻燃剂,

新型电缆烟密度透光率提升至75%,较前代产品降低火灾风险。

目前,国内已有32家企业通过新版标准预认证,

相关产品已应用于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,

验证了其在900℃火焰中维持180分钟完整性的性能。

全球核电安全格局重塑

该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从核电技术引进国向标准输出国转变。


据测算,采用新版标准可使核电站电缆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18%,


同时将事故工况下电缆失效概率从10⁻³降至10⁻⁵量级。


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已将标准核心条款纳入《核设施电气系统安全指南》修订草案,


预示中国方案将成为全球核电安全建设的重要参考。